解密肉桂捲 - 半顆糖Little sugar手作甜點

Decrypt Cinnamon Roll

解密肉桂捲——肉桂捲的起源與發展

想像你剛剛路過一家咖啡廳,裡面傳來陣陣香氣,吸引你伸手推開門,映入眼簾的是台灣近年風行的甜點——肉桂捲。你一邊感嘆著肉桂捲四溢的香氣,一邊順手買了幾個回家品嚐。這好像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,但你有沒有想過,這種誘人的點心是什麼時候誕生,又是什麼時候悄悄融入生活中的呢?

肉桂捲的故鄉

肉桂捲的發源地,普遍認為是北歐的瑞典,一開始,肉桂捲被稱作Kanelbulle,即瑞典文的肉桂(Kanel)與麵包捲(Bulle)組成的單字。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(西元1920年),肉桂捲開始在瑞典街頭現身,人們可以在咖啡店、麵包店的櫥窗裡找到它。然而,當時瑞典肉桂捲中經常使用的肉桂、荳蔻等香料價格不斐,對普通人家來說,買肉桂捲可不能算是一種日常的享受。要等到1950年代之後,瑞典人變得比較富裕了,一般家庭才能加入大啖肉桂捲的行列。

很快地,整個瑞典都被肉桂捲俘虜,人們在咖啡館小憩時要點上一份肉桂捲,回到家也要挽起袖子,親手製作這香氣誘人的美味點心。瑞典人對肉桂捲的著迷,甚至到了特地為它設立節日的程度。1999年,瑞典「家庭烘焙委員會(Hembakningsrådet)」經理凱斯.加德斯特(Kaeth Gardestedt)率先發聲,將每年10月4日訂為肉桂捲日(Kanelbullens dag)。儘管這一舉動背後包含了鼓勵人們製作肉桂捲,藉此銷售烘焙原料的目的,這個主意依舊非常成功,肉桂捲就是打進每個瑞典人心坎裡的存在。時至今日,瑞典人對肉桂捲的喜愛絲毫不減,每個人每年平均要吃掉316個肉桂捲,是不是很令人震驚呢?

肉桂捲的華麗變身

隨著肉桂捲的魅力繼續擴散,歐洲其他國家與美國也漸漸被它俘獲,就此誕生了肉桂捲界兩大流派——歐式與美式肉桂捲。雖然都是肉桂捲,長相及口感卻大不同!以下整理歐式與美式肉桂捲的差異:

類別

歐式肉桂捲

美式肉桂捲

使用香料

加入小豆蔻

不使用小豆蔻

烘烤方式

切分好放入烤模,每個分開烘烤

整盤烘烤,烤完再切分

外型

打結麵團塑形

捲成蝸牛狀

裝飾

撒上糖粉

淋上糖霜

表皮

酥脆

濕潤柔軟

口感

甜度較低、較不黏膩

甜度較高、較黏膩

經典代表

瑞典球型肉桂捲

白乳酪奶霜肉桂捲

美式肉桂捲的變化,恐怕連瑞典人都會驚嘆!時至今日,肉桂捲的做法、材料、外型、口味,早已不復最初單純,各個烘焙好手費盡心思,才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肉桂捲。正因為肉桂捲廣受喜愛,才能流傳至世界各地,並演變出各式各樣的形式,但那微微辛辣的香氣,以及吃起來暖呼呼的幸福感始終如一。也因此,來自北歐寒冷國度的肉桂捲,總給人冬季與溫暖的印象。

肉桂捲前進台灣

2020年秋末冬初,正是季節遞嬗的時刻,肉桂捲異軍突起,成為台灣社群上最炙手可熱的話題,引發一陣搶購熱潮,甚至登上Google搜尋趨勢,在熱搜榜上爆紅。一時之間,各種打卡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人人都想一嚐肉桂捲的美味。

跌破眾人眼鏡的是,冬天過去,春天來臨後,肉桂捲的熱度並沒有就此消失。不像其他曇花一現的潮流,肉桂捲的風潮持續成長,到了初夏才稍微緩和。明明冬季與聖誕節已經過去,肉桂捲最佳賞味時間看似也該跟著消逝,結果卻不然。也許,這和肉桂捲最吸引人的味道有關,無論寒冷或溫暖,肉桂捲的甜辣滋味都能帶給味覺衝擊與滿足。就是這股獨特的風味,讓一開始嚐鮮的風氣過後,人們依然對其念念不忘。

不過,看似受歡迎的肉桂捲,與網路傳說香菜一樣,可以一秒挑起家人朋友間的紛爭。支持者愛它的香氣滋味,反對者無法忍受的恰恰也是肉桂本身過於辛辣刺激的味道。肉桂也有種類之分,除了最初的斯里蘭卡肉桂外,還有中國肉桂、台灣肉桂等,如知名的清華肉桂。清華肉桂的香氣濃郁卻不刺鼻,製成肉桂粉後,口感也會較其他肉桂粉更溫潤,使用清華肉桂粉的肉桂捲,恰好可以滿足不敢吃過於辛辣肉桂捲的人們。
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還沒有嘗試過肉桂捲,或者還沒有找到心儀的肉桂捲,不妨嚐嚐看半顆糖的手作肉桂捲吧!半顆糖使用包含清華肉桂在內的四種肉桂,調製成溫和不刺激的肉桂粉,降低辛辣程度。此外,不同於常見美式肉桂捲的甜度,半顆糖悉心地減少糖分,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如同歐式一般低糖分的肉桂捲,可以安心無罪惡地享用。